•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84套课程

如果明朝一直持续到1840年,如果它没有完全进入清关,会发生什么?

更新时间: 2021-12-11 13:13:31 点击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处长给大家列举几例晚明水师吊打西方列强的铁血事迹,为了充分说明明朝的骨气,处长就以崇祯年间的两次海战为例。

事迹一: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大明水师与荷兰舰队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的料罗湾展开了激战,荷兰舰队被大明水师打得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事件的起因源于明朝政府长期以来的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实施“片帆不得下海”的国策,而放眼当时的国际环境,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正如火如荼,大航海时代开启,最先崛起的荷兰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不断向世界各地拓展海外贸易,因此,荷兰当时有着牛皮哄哄的“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很显然,具备这个称号的荷兰,其造船水平和火炮工艺自然不再话下,当时的荷兰有着最为先进的红夷大炮,这种火炮长约2-3米,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有效射程高达500米,最大的射程可到2.5公里,虽然这种大炮非常笨重,但装备在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盖伦船上足以秒杀海上同时期世界各国的水师。

除了火炮的强大,当时荷兰主力舰队装备的基本都是盖伦船,这种船只是三桅帆船,且舰载火炮10门以上,航速在各类船舰中堪称一流。

而当时大明水师装备的是被西方国家成为“戎克船”的舰船,其实,这种长约100多米,宽度约50多米的“戎克船”就是继承于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戎克船”当时只在船头和船尾各配备一尊大炮。拜当年郑和下西洋和明末极为窘迫的财政状况所赐,“戎克船”早已失去了“宝船”航母级的雄风,其船体逐渐朝着小型化发展,因此,装载士兵和火炮的数量自然也不可能太多。

事件最开始的导火索得追溯到1633年的7月5日,当时的有着“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殖民者在全世界欺负世界各国惯了,十三艘荷兰舰队自然气焰嚣张大摇大摆地闯进到了南澳地区。当年7月7日,新任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以密德堡号为旗舰的舰队,突然对驻守南澳地区的明朝官兵展开了炮袭,明朝军队也不含糊,立即组织起了有效的反击,双方在海战中打得酣畅淋漓,荷兰舰队大溃而逃,但明军也损失巨大。

此后,双方再度在厦门一带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面对荷兰人咄咄逼人的态度,明朝方面先礼后兵派出使者要求荷兰舰队赔礼道歉,并赔偿战争损失,而荷兰人却无理要求大明停止与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贸易,只能允许开展对荷海贸。

很明显,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谈判最后只能以告吹终结,明朝水师与荷兰舰队再度在厦门开撕,荷兰人仗着装备精良的优势率先向大明水师发起了进攻,没想到明军不按常理出牌,以小股袭扰和狼群战术不断抵消荷兰舰队的装备优势,战斗很快结束,荷兰人溃不成军,连夜逃离了厦门近海,明军死死咬住敌人穷追不舍,荷兰舰队充分发挥了酷跑的行为艺术,一口气跑了两天两夜,才摆脱明朝水师的追杀,此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心有余悸的荷兰人再也不敢登陆厦门。

但荷兰人想到好歹自己也是有着“海上马车夫”称号的海上强国,却被一支驾驶着几条破船的明朝水师追得满世界的跑,脸面何在?威风何在?一股无名之火让狼狈不堪的荷兰人窝囊透顶。

为了挽回颜面,也为了敲开荷兰对中国独享贸易的权力,10月22日,荷兰舰队指挥官普特曼斯勾结海盗刘香和李国助,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联合国军”,并正式向明廷下达了战书,要求中国开发福建沿海的贸易港口。

面对荷兰人赤裸裸的粗暴主权践踏,崇祯皇帝发出了“誓以一身拼死当夷”的谕旨,明廷方面为了动员战争的有生力量,昭告天下“烧掉荷兰船得200两赏银,取得一个荷兰人头颅得50两赏银”。

战争在双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下即将拉开帷幕。

首先发起进攻的是郑芝龙的舰队,他采取了两路突击,黑虎掏心的战术,而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起初,面对明朝水师的这种打法,荷兰人根本没有在意,反而哈哈大笑,因为在他们看来,以58艘装备精良的战船对阵明朝不入流的舰队,简直就是将对方按在地上摩擦的节奏。

但很快,荷兰人要为自己的无知承担可怕的后果了。明军为了打赢这次战役,事先准备了100艘战船,这些战船看起来体量不大,但船体甲板上却堆积了大量易燃易爆的火药和干柴,当时海面上挂起了东风,而荷兰人的舰队恰好处于下风向,火船在明军主力部队的掩护下,快速奔向荷兰舰队。

荷兰人看到漫天的烈焰直冲云霄,瞬间吓得慌乱了手脚,而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熊熊的烈火窜到了舰队集群中,刹那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荷兰人的主力舰队被烧焚烧殆尽,海面上四处传来凄惨的哀嚎声,明军趁势掩杀,荷兰残余舰队慌忙逃窜。而刘香的50艘海盗船也在该战中被彻底焚毁。

此后,大明水师再接再厉,连续在海上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战绩,荷兰人被彻底逐出了中国沿海,海盗刘香也在郑芝龙穷追猛打的态势下不得不自焚而死,明朝控制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

事迹二:在荷兰人被大明水师揍得满地找牙的第四年(1637年),英国人也想染指明朝的庞大市场。

起初的英国人打算与澳门的葡萄牙人共享大明帝国的海外贸易,但葡萄牙人也不是傻子,此时海上老大的荷兰人已经切断了果阿、里斯本的贸易航线,葡萄牙人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得守住澳门这块肥肉,英国人在葡萄牙人面前自然碰了一鼻子灰。

但英国人似乎比葡萄牙人更为大胆,也更为疯狂,他们为了迫使明朝开展对外海上贸易,于是在当年的8月8日,英舰在指挥官威德尔的率领下悍然对明军驻守的虎门炮台发起了攻击,明军猝不及防初战失利,英国人拆卸了虎门炮台的35门大炮,并继续向广州内河嚣张开拔。

这种公然践踏中国主权的侵略暴行,很快激起了明朝军民的愤慨,广州当局的明朝政府组织了3艘战舰和大量火箭、火炮对英舰展开了有效反击,英国人被痛打落水狗仓皇撤出广州,在明军的严厉打击之下,英国人被迫以赔偿白银2800两,并承诺不再进犯中国主权而落幕,中国人赢得了对西方列强的再度胜利。

这两起对外战争皆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以当时大明的国力,取得这样的军事胜利着实不易,从明荷战争和明英战争后来的影响趋势来看,西方列强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不敢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而明朝崇祯皇帝向来的强硬态度也让西方列强在武力扩张的道路上折戟沉沙。

而倘若明朝没有灭亡,并持续到了1840年,那么,按照明朝一贯“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政治理念和气节,明朝或许会丧权,但至少不会辱国。

两相对比之下,放眼后来的清朝末年慈禧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跪舔洋人脚趾头的奴颜婢膝,清朝彻底沦落成为丧权辱国的奇葩朝代,叫后世多少人发出了扼腕叹息的感慨和忧愤。

其他网友观点

那时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各项科技遥遥领先世界,海军和航母空前强大。因为明朝不是个闭关锁国的朝代,他有着强大的自信。恐怕中国会起码称霸亚洲,威慑世界了,估计没有大英帝国啥事了。

其他网友观点

明政府坚持到1840年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称帝,到1840年,这就已经远超400年将近500年了。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大一统王朝是唐朝,将近300年,明代其次276年。两宋王朝,虽然分为两段,但由于前后之间确实还是有比较密切的继承关系,加起来算的话不足350年,已经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了。周代由于历史久远,制度和秦汉以后有很大差异一般不列入比较。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帝国能够存续200年以上的,极其罕见,主要还是在中国。古罗马帝国内部,经历了多次王朝变更,严格意义上讲,只能说是定都于古罗马的多个连续王朝。并且这些国家的实际统治疆域,绝大部分时候要比中国同时期的王朝要小。所以古今中外,能长时间延续的庞大帝国都不多见。300年以上的,没有先例。中国周边的朝鲜李朝,从明代初年建国,一直到晚清时期灭亡,历经500余年,但由于地狭人少,统治难度和大帝国不可相提并论,也不具有比较价值。

明王朝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已经病入膏肓,没有任何复兴的机会了。明王朝在这个时候的严重问题,除了边疆之外,还面临着自然灾害冲击。而财政上的问题是最关键的。何况严格来说,明王朝确实不是满清灭亡的。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这标志着明王朝灭亡。至于南方的一些藩王自行称帝,组建南明王朝,不过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和满清划江而治,而是很快就溃败了。要不是郑成功在台湾培育了一个基地,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要更快一些。

明代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未见得能够促进中国迅速近代化。晚明时期有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小高峰。现在很多人对于利玛窦和徐光启之间的中西交流津津乐道,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交流仅限于少部分士大夫。大部分士大夫,对于西方文化没有兴趣。徐光启译出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之后,在中国国内传播不广,应用很有限。除了几何原本以外,徐光启也翻译了一些欧洲的农学著作,希望在中国加以推广,同样成效不彰。这种小圈子内部的交流,对于当时中国的普通大众来讲,几乎没有影响力。实际上在清代早期的时候,这种小圈子文化交流依然存在。比如清代早期的几位皇帝顺治,康熙和好几位西方来华传教士关系密切,他们也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成果,但并没有大力推广的意识,民间士大夫阶层对这些内容的反应也很冷淡。我们不能否认清代文字狱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限制,但也必须看到,对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的排斥态度,不完全是满清政府造成的,中国世大夫阶层,作为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领军阶层来说,在这个领域是反应迟钝的。所以鼓吹明代不灭亡中国就可以较早实现社会近代化的论调,显然也是错误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一个已经在20年前去世的80岁的老人,能不能活到100岁,并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抗?答案不言自明!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这个问题有一个假设前提,那就是如果没有满凊入关。

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在这个前提下,明朝政权的归宿。崇祯时期,连续数年天降自然灾害,旱、涝、虫、瘟疫、地震等并发,尤其是黄河流域,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加上政府赈灾不力,官员今不保夕,致使流民四起,义军遍地。而平判的王师又缺乏统一调配,频换督师,加上军饷严重不足,致使暴乱愈演愈烈。很快,大半个中国都陷入农民军之手。其中包括龙兴之地——安徽的凤阳,甚至连祖坟也被义军给刨了,江山岌岌可危。

而在庙堂之上,朱由检尽管宵衣肝食,克勤克俭,却始终拿不出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大帮文臣在朝堂上指手划脚,谈纬论经,也都是纸上谈兵,于平判无益。更有东林党、浙党等互相攻讦,把党泒兴衰凌驾于国家存亡之上,导致朝局一片混乱。朱由检频换首辅,数易内阁,却也无济于事。万般无奈之下,朱由检六次痛下“罪己诏”,以图收拢人心,挽回败局。但他却又在冲动之下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令边防门户大开,百官心寒,士兵怠战。

所以说,既使没有满清入关,明朝政权已风雨飘摇,累卵即溃了。朱由检自缢煤山,把他逼到那棵歪脖子树下的正是李自成,而非后金铁骑。站在正统史学领域角度上来说,伴随着朱由检的自杀和李自成的进京,明朝已经灭亡了。至于此后在南京和西南边陲的割剧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苟延残喘罢了。

好了,题主问若明朝政权到了一八四〇年会怎么样,我觉的,自1644年李自成进京到1840年雅片战争尚有近二百年的时间,这期间,谁能说纵使没有李自成和满清,会不会有张自成、王自成再造反逼宫呢?所以我认为,大明王朝是挺不到1840年的。

其他网友观点

一样要灭亡,因为大明的气数已尽,历史只有必然,没有假设。大清不入关,天下可能姓李(李自成),可能姓张(张献忠),还有可能姓吴(吴三桂)。最有可能的应该为吴三桂,吴三桂的政治头脑,远大抱负,军事能力都在这些人之上,尤其是他一支战力强大的关宁铁骑。

大明如南迀,只能苟延残喘,南方军队战力不行,人也不多。李自成杀到北京,崇祯无兵可调就是例证,当时明灭亡时,有些部队在南边,都是名义上的几万、几十万,能打仗的太少。

自古南兵大都打不过北兵。南宋、南明都是那个结果,失败!

其他网友观点

其兴也勃,其衰也必然。这是历史周期定律,有因必有果。叫花子太祖朱元璋犯下了一个历史大错,为大明王朝挖下了一个巨大的天坑,他规定朱姓皇氏子孙从出生就享有高贵的生份和地位,而且吃喝用度一切皆由国家负担。到明朝中业国家财政经济用度吃紧,以快资不抿债,负担不起朱姓王公大臣的腐败用度。如果万历皇帝支持张居正的变法图强一只坚持不懈的发展下去,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必会唤然一新,国富民强。只可惜万历太偏执,听从了皇族势力和官僚势力的妄言,毁了一条鞭法,毁了大明帝国,加上万历后期辽东有变,东南杨应龙叛乱和援朝抗倭,耗费了大量的银两财力物力,从此一阵不厥,如同夕阳夕下。到崇祯帝即位时朝庭以基本无银两可用,大臣的以有3年来发碳火银了,财富在大官僚大财团手中,所以国将不国,策无好策,是问王公大臣,边关将领们那一处不用钱,那一处不缺银子,无粮不聚兵,无银失忠心,所以当李闯贼入寇京机时,几十万大明官兵一昏而散,纳降为叛成为掘墓人,第二天大早朝见时钟早以敲响,不见一个文臣武将,崇祯帝才心灰意冷的杀了皇后,杀残了公主,上煤山天子守国门,所以朱害了朱国家制度体制不明,多不伦不类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之途,到1644年大明王朝巳是寿正终极,无力前行了,即便可以西里胡涂的苛且偷生,也不会比大清帝国好多少。

其他网友观点

这是一个考验智商的问题。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明朝并不是亡于清朝入关,而是亡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清朝不过是从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手中,最终夺取了整个中原。

搞不清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就和“今夜我们都是阿莫西林”的无脑公知一样,除了给世界增加笑点,剩下的就是一无是处。

言归正传,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朱元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更在于很多人“远迈汉唐”的无底线吹捧,尤其是那个凝聚了无数明吹的资本主义萌芽,简直成了大明中兴、称霸世界、反腐倡廉、工业革命的万能法宝,成了5000年来中华文明的唯一希望。

在他们眼中,如果没有1644年的清军入关,大明一定可以在资本主义萌芽的辉煌中开疆拓土、吊打美国,成为比美国更厉害的超级霸主。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静夜史已经说过,明朝是亡与农民起义军,而不是清朝的十万八旗铁骑。即使没有清朝入关,明朝也会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彻底烟消云散。

为何这么说呢?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自秦朝以来我国专制王朝难寿300年的原因。

小农经济框架下土地的兼并速度,太阳黑子导致的东亚气候周期性变化,以及专制皇权制度下家天下地主士绅阶层的更新换代速度等原因,注定了我国自秦朝之后的专制王朝享国时间都不会超过300年。

所以作为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专制王朝,明朝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坚持到1840年的。

身为我国古代最典型的王朝之一,明朝在很多方面确实与众不同,一个很典型的表现就是明朝的亡国方式。

虽然秦朝之后的专制王朝享国时间都不超过300年,但他们的亡国方式却大相径庭,概括起来,埋葬专制王朝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自下而上的农民阶级起义;

自上而下的地主士绅阶层换血;

由外而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一般而言,一个专制王朝的凉凉,一种方式就够了,而明朝显然不一般,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被迫自缢后;包括李自成和南明等在内的所有中原政权又被清朝铁蹄彻底横扫。也就是说,导致明朝当场去世的因素,一共有两个。

虽然任何一个原因都可以让明朝活不过300年,但每个原因都是不可或缺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根据元朝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帝国框架设计,除铁腕反腐外,朱元璋还大举恢复科举制度,仿照宋朝进行“重文轻武”的改革。

事实证明,重文轻武在打压武将集团,加强皇权专制的同时,也产生了至少两个异常严重的后果。

一是文官集团尾大不掉。在朱棣驾崩后,膨胀的文官集团开始成为明朝皇权的重要威胁。这些身居庙堂之上的文官集团,善于争权夺利,使明朝政治生态迅速恶化。

因为政治的乌烟瘴气,自明朝前期开始,最早在朱元璋驾崩后,明朝在各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衰落,最典型的就是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卫所制度的彻底崩塌,明朝疆域自朱元璋驾崩后开始出现大规模收缩。

二是明朝的战略眼光迅速衰退。因为文官集团的迅速膨胀,使得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逐渐力不从心,权力越来越被架空的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和文官集团的火热斗争中,对外战略逐渐保守和退化。除不断放弃边疆卫所,主动放弃奴儿干都司、河套平原等一系列战略要地外,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也越来越原始。

积重难返的内部问题以及与时俱退的战略眼光,使被明朝打击得半死不活的蒙古各部重新崛起,昔日被明朝忽略的东北女真成为帝国的心腹大患。等到明朝意识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威胁时,已经失去了消灭它们的最佳时机。

所以清朝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而清朝之所以入关而不是满足于东北和蒙古的占领或者向北扩张。一是因为明朝中期以来小冰期的到来,使清朝不得不向更温暖的南方扩张,相比于天寒地冻且资源匮乏的东北甚至蒙古和西伯利亚,富饶的中原是清朝生存乃至崛起的重要依托;二来是因为清朝在崛起的过程中,在范文程等汉奸的帮助下,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有了争夺天下的意识。而此时的明朝,虽然体量庞大,但早已千疮百孔,对于清朝而言虽不能一口吃下,但可以将其消耗而亡。当明朝倾覆,清朝入关,才能完成其问鼎天下的最终目的。

所以清朝入关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即便是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朝也只是可能晚入关数年,其鲸吞中原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而且此时的清朝已经占据了长城以北的漠南蒙古,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并不重要。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的少数民族本质使其招黑甚多,其1840年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成为清朝无能和卖国的铁证。

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明朝能够延续到1840年,其“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铮铮铁骨势必可以让我们避免近代化的屈辱,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康庄大道上,我们甚至可以比美国更早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关于这个问题,静夜史也曾不厌其烦地分析过,我国自春秋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结构,在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是空前稳定的存在,与小农经济相伴生的儒家思想也在极力维护农民在底层的霸主地位,重农抑商只在宋元两朝有所松动,但仍然无法对小农经济形成挑战。

因为2000多年以来的严酷压迫,我国从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人阶层,也就不可能像欧洲的资产阶级一样形成与政府对抗的强大力量,所以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战国时期之后的任何王朝后期都出现过,但从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革命。

而明朝就更不可能,万历时期的宽松社会环境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不仅仅来自于统治者,更来自于广大农民阶级等其他阶级。

所以没有资本主义革命的明朝,无法打破王朝难寿300年的历史魔咒,更无法在1840年的列强入侵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反,因为明朝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地征服东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广大区域,这意味着明朝的疆域相比清朝而言太过迷你。没有广阔疆域,除了意味着没有丰富的资源,更意味着没有广阔的纵深。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就算“刚”成金刚石,也不可能救中华文明于水火之中。

那些意淫用明朝所谓的“气节”抗敌的人,还是先了解一下明朝比较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的!曹丕父子命长一点,天下有司马的份么!历史就是真的历史。

其他网友观点

很遗憾,即使没有满清入关,明朝也撑不到1840年。

必须要面对的情况是,明朝末年已经非常腐朽了。在糜烂的卫所制度、贪婪的藩王们和贵族大地主以及无休止的党争、腐败的官僚机构、皇帝对独裁的不断尝试这五方因素合力作用下,大明王朝已经没有任何生机可言,改革已经到达了瓶颈,祖制规定的东西从皇帝到官员无人敢去触碰,可以看到,纵然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万历朝就已经陷入了财政困难的窘境。为了政府有钱花,国家只能增加税收项目,那最后老百姓一定是会不堪重负的。

再者说了,从万历十四年开始,整个东亚地区的气候就属于一直在极端线上徘徊,光是大旱就发生了7-8次,还有数次瘟疫、洪水、蝗灾,这种气候上的恶劣变化,也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所以就算是没有大清的存在,统一的明朝也就只能再撑20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还要考虑北方林丹汗的崛起,也是威胁大明安危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了女真的制衡,林丹汗很有可能会代替努尔哈赤的地位,就是不能给予后金带来的那样的影响,也足够大明喝一壶的了。

所以农民起义是必然的,而出现像左良玉、刘泽清这样的兵痞也是必然的,最后纵然是镇压了农民起义,放给武将的权力也很难再收回来了,结果自然是会出现唐末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而藩镇割据进一步演化,就是五代十国那种极度混乱的景象,到时候民不聊生,中国的整体国力会迅速下滑。

而按照中国王朝的惯例,这种阶段性的乱世没有个五六十年是不可能结束的,那最后会怎样呢?西方殖民势力会继续渗透,荷兰人铁定会对中国下手,不要以为荷兰人打不过郑氏集团,郑芝龙郑成功每一次获胜,都是凭着人多打人少取胜的。即使荷兰人想减少损失,也完全可以趁着中国内乱进犯澳门和香港一代,从而开始蚕食殖民。

同时俄罗斯也会吃掉黑龙江流域,最后一点一点像辽河地区渗透。因为国际大环境已经不再是曾经单纯的东亚体系,在外部强大势力的影响下,中国将很难短期内出现一个可以统一的势力。一旦拖到18世纪,将会有更多的西方殖民者回来渗透中国,到时候中国很有可能就此衰亡,最后沦落到和印度人一般的局面。

所以说,大清的一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因为国际条件和自身条件,已经不允许国人再有其他的幻想

其他网友观点

明朝在末期衰落时候和当时西方海上强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都干过架,当时的明朝在火器上是落后这些国家的,但是明朝引进并改进了当时西方先进火器打败了这些海上强国的入侵,明末著名的佛郎机炮和红夷大炮就是引进和改进西方火器的结果。可见,明朝时期的中国是积极进取的,也是积极接受世界先进事物的。

为什么深受汉家文明影响的小日本在近代能够发奋图强,经过改革打的满清跪地求饶割地赔款,要知道小日本近代也是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在满清以前,小日本从来都是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奴小国,却能够在满清时期如此欺负中华泱泱大国,明朝为什么能够在末期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打败当时西方海上强国的入侵 ,在朝鲜只用几万兵力打的日本二十万举国精锐闻风丧胆。

综上所述,明朝如果不灭亡,肯定不到1840年就会进入资本主义制度,至少不会让外邦随意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