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11套 共更新21230套课程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更新时间: 2021-08-18 17:50:52 点击数:

作者:金满楼

老实说,历史上的八阿哥其实是怪冤的。

在康熙在的时候,老爷子拼命地打压他,让他毫无出头之日;老爷子不在了,老四拼命打他,最终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说真的,其实康熙也并不是怎么特别讨厌或痛恨老八,事实上,八阿哥的母亲地位很低,但康熙并没有因此而看轻他。

相反,八阿哥从小到大受到的恩宠比别的阿哥还要多,比如封贝勒爷,在同年龄段的阿哥中,八阿哥是最早的。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八阿哥好学、脾气好、善解人意、会做人有关吧?

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康熙令众臣推荐一个阿哥为储君,结果大学士马齐等都推了八阿哥。

然而,康熙却出尔反尔,绝不承认,因为其本意是希望众臣重新推举废太子,没想到居然是八阿哥!

由此,八阿哥悲惨的大半生,就是因为这个推举事件开始了。

论事实,这事真不能怪八阿哥,毕竟,这是民主形式,八阿哥也是民心所向啊。

康熙认为八阿哥不能继位,并不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低,而是认为他太柔弱,会被群臣所制,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八阿哥是个妻管严,子嗣太少(只有一个),这也是康熙不同意八阿哥为储君的理由之一。

于是乎,为了防止群臣再度拥护,康熙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八阿哥,其目的就要让八阿哥和群臣明白——我绝不会选老八为储君,就死了这条心吧!

等到雍正继位后,其对八阿哥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早在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中,闹事对风头正劲又结党的八王党十分厌恶。

但是,其继位后,却用了个欲擒故纵的把戏,先把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同时封为亲王、总理大臣,但这个意义却是两样的。

对老十三,雍正是真心信任并重用,但对老八,却是明升暗贬,处处使绊子,有意要抓他的把柄。

结果,不管八阿哥做什么,雍正总是要挑他的刺,八阿哥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终,在雍正四年正月,八阿哥被革去王爵,开除宗籍,交宗人府囚禁于高墙之内,其福晋也被命自尽,并挫骨扬灰。

之后,八阿哥被改名为“阿其那”,同党九阿哥被改名“塞思黑”,大意是猪狗之类。

这还不解恨,最终八阿哥允禩并定罪40条、九阿哥允禟定罪28条,两人在雍正四年八月与九月相继死于非命。

从这个角度上说,雍正杀弟大体是可以成立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近半个世纪后,乾隆发布了一道谕旨,其中说:

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 但“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乾隆的话说得还是很中肯,“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讲真,这么个大冤案,乾隆又离得最近、威望最高,他都不敢平反,试问后代子孙谁敢?

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对老爹当年骨肉相残的举措其实是颇有微词的。

最终,八阿哥、九阿哥被恢复原名,子孙也归入宗籍。

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虽然晚了点,但也算是为允禩和允禟恢复名誉了。

其他网友观点

乾隆并没有为胤禩平反。胤禩只是乾隆在处理宗族关系时所利用的一颗棋子。在处理复杂的宗族关系时乾隆情商比较高,对于不同的人用了不同的手段或打压或安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稳固自己的统治。

在宝亲王弘历继位为皇帝的第二天,他的同辈兄弟就奏请改名避讳,把排行的“弘”字改掉。乾隆没同意,说是名字都是皇祖所赐,载在玉牒,不忍心让兄弟改名。

对于叔辈,乾隆总体比较宽和。如对父亲雍正时就厚待的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等乾隆都赐双俸,除大的升殿朝贺及典礼并时都不必行君臣叩拜大礼等。

对于胤禩一党,乾隆和态度和父亲严厉打压的态度又不同。在他继位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就已经令满汉大臣讨论他们子孙复归宗室的问题。乾隆二年又把允䄉、允禵都放了,赏赐爵位在家居住。

在这之后,乾隆四年的时候发生了弘晳结党营私案。弘晳是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常以东宫嫡子自居,笼络了一些失意的宗族子弟,比如康熙五阿哥允祺的儿子弘升、康熙十三阿哥允祥的儿子弘昌、弘晈等。这其中还有乾隆优待的庄亲王允禄的儿子弘普。而庄亲王允禄本人正是弘晳的支持者。弘晳最后被革爵圈禁,子孙除籍。庄亲王允禄也因此被没收双俸,革除职位,只保留了爵位算是给面子了。

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给允禩恢复原名,不再叫“阿其那”,恢复宗籍录入玉牒。

面对这样错宗复杂的关系以及暗流涌动,乾隆对允禩党的态度是康、雍年间宗室内斗的尾声,因为此时的允禩党已经式微,不可能再对乾隆的统治形成威胁。因此乾隆对他采取了安抚态度,并以此换得了更多亲贵对他的支持拥戴。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古人信奉“多子多福”,子嗣的繁盛不但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表现,更能在诸多儿子中间选择贤良者继承自己的衣钵,使得自己未竟的事业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这一点在古代帝王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皇子不但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能在自己驾崩之后维护自己的尊严。像明武宗朱厚照,生前放荡不羁、不受管束,在《明史》之中可谓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位,他的悲剧就在于后继无人,堂弟嘉靖以外藩入继大统,自然不会为他这位尊者讳言。

然而,没有儿子是一种烦恼,儿子多了也不见得好到哪去。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不但数量惊人,而且各个优秀,这让晚年的康熙甚为苦恼,甚至有些驾驭乏力的感觉。最后十几年的时光中,“九子夺嫡”险些让这位“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千古一帝晚节不保。

胤禩的贤能的确有目共睹

八阿哥胤禩刚开始在“九子夺嫡”之中是力量最为强劲的一位,不但网罗了九阿哥胤胤禟、十阿哥胤䄉为其出谋划策,就连四阿哥胤禛的同胞兄弟——十四阿哥胤禵也毫不犹豫的站在他的这一边。

胤禩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父亲康熙的喜爱,在他13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大哥、三哥、四哥一起封为贝勒,这在康熙的诸位皇子中,是受封贝勒最为年轻的一位。除了聪明伶俐之外,胤禩平时待人谦逊,礼贤下士,在众多的大臣之间,也搏得了一个“贤明”的称号,这让康熙很是高兴。

胤禩之所以悲剧,不是说他才能不够,而是他没有胤禛洞察皇帝心思的判断。康熙47年,皇太子胤礽因狂悖不法被康熙废黜,储君出现真空,胤禩成为了呼声最高的皇子,对于储君位置的渴望,胤禩表现的极为明显,这让康熙感到很不舒服,在康熙看来,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兄友弟恭,即使太子被废,也不应该落井下石,毕竟血浓于水。

这一点胤禛就把握的很有分寸,他不但没有诋毁太子,反而尽力为太子求情,希望康熙能给太子一个机会,这让康熙很受感动。而反观胤禩,不但公然跳到前台,还弄了个术士张明德搞“谶语”,不但让康熙很反感,而且废黜了他贝勒的爵位。

这一次,胤禩虽仍在文武大臣之间保有声望,然而却彻底失去了争夺储君的机会,正所谓“朕不给,你不能抢”!

雍正的报复手段

眼看争储无望,胤禩退而求其次,虽然自己不能被立为储君,可让自己阵营的登基也未尝不可。后来,他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包装”十四阿哥胤禵上,希望胤禵能在西北立下大功,顺利接班,从而保证自己集团的利益。

然而,康熙61年,皇帝在畅春园突然驾崩让一切计划毁于一旦,隆科多捧出大行皇帝的遗诏,宣布皇四子胤禛继位,一切都已成定局,胤禩也只能俯首称臣,这一刻,他明白自己的下场终归是一场悲剧。

登基之初,雍正为了稳固朝局,并没有发作,先是为了避讳把兄弟们的“胤”字改为“允”字,而且还出乎意料的把允禩封为和硕廉亲王,与允祥、马奇、隆科多共同总理朝廷事务。在外人看来,难道兄弟俩会重归于好,共理朝政吗?

然而并没有,从雍正二年开始,雍正解决了西北罗不藏丹增在青海的叛乱,并且一手解决了年羹尧,允禩在朝中就失去了牵制的作用。在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之后,允禩的悲剧也就不远了。

雍正四年,允禩、允禟被宗人府除名,为了羞辱,雍正还把他们的名字改为“阿其那”、“塞思黑”,就是满语中的“猪”、“狗”的意思。被圈禁在高墙之内,不到一年,允禩就忧愤成疾,一命呜呼了。

乾隆为何要给允禩平反?

乾隆43年,乾隆皇帝开启了大肆平反的行动,不但给多尔衮、多铎、鳌拜平反,而且也给父亲的死敌允禩、允禟平了反,恢复了他们的宗籍。

按照乾隆皇帝的话说,是雍正临死前对于兄弟们的残忍手段有点后悔,嘱托乾隆能够予以纠正。但我认为这不过是乾隆给老爸一个台阶下,毕竟不能因为给允禩平反而损害了老爸的权威。

从雍正四年到乾隆四十三年,九子夺嫡的风波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时的恩恩怨怨,政治影响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况且雍正打压兄弟的借口没有真凭实据,虽然靠着权力强制执行,然而在民众或者大臣之间,是很难服众的。乾隆这么做,一是赢得了宗室的支持,二也是为雍正挽回了颜面。

再者,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面对如此好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父辈之间的恩怨其实在他心中并没有多少记忆,为他们平反,还能获得“仁君”的贤明,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