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2套 共更新21353套课程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书和讲座,比如得到、樊登读书等,却感觉没学到什么?怎么办?

更新时间: 2021-08-15 12:02:20 点击数:

往往成功不可复制,而人们喜欢听成功的故事来启发自己,听时热血沸腾,然后静下来发现自己去干肯定是不可行的,往往你听到时已经有无数人尝试过了,后续就是很多尝试的人赔本赚吆喝,因此,也就是听听,而且听多了,还限制了你的思路。真正要注意的是应该参考一些失败教训,很有必要!就如中国很多砖家,写了一些书,例如销售一类的,有几个砖家是做过销售的?又有几个砖家是销售大师?因此人们常说的80%的书是无用的,只有20%的是有用的,一定注意吧!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多观察,以自己长处为依托,发现机会,然后自己去抓住机会,你就走上成功的道路了!附图:从法兰克福开车,沿着美丽的莱茵河去往科隆路上美景。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反省了很多年,尤其在连续几年每年看书几十本,还又听公开课,又每年看几十部电影,却觉得好像还不如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就一学期认真看一本书然后就写一篇书评来得收获多。

归其原因主要有几点:

放进篮子里的菜≠吃到肚子里的营养

听课、阅读、看电影看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很好的途径。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上过学。都知道,如果光听一节课,老师讲得再生动,你听得再专注,但如果不记笔记日后回顾,不做作业立刻巩固,不参加测试考试检验疏漏,那过不了多久,这堂课就只会成为一段经历,具体其中的价值和收获都会慢慢淡忘。

这就好比我们去超市买了一大堆菜,但是就放在那里,也不下锅做菜,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我们肚子依旧饿着,菜慢慢烂掉罢了。

所以,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模仿以前小时候课堂上的学习过程:

带着问题和系统输入 - 记笔记整理精华 - 用自己的方法输出巩固 - 过一段时间自我检查

就拿我们读一本书来说:

第一步: 预习

阅读前了解整本书的系统结构,找出自己着重需要阅读的部分

第二步:记笔记

阅读中随时记笔记,勾画重点和自己的理解,如果很重要的部分不能理解还可以做一些相关搜索

第三步:做作业

阅读完一本书后整理自己的笔记,如果是文学类作品可以理出情节情感线,如果是论理性作品可以做思维导图,并对自己勾画的亮点和分析进行整理,甚至可以试着输出一些感悟和书评

第四步:考试

可以自己设置每隔一段时间,对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检测,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记得当时的理解和学习,可以看看聊天和新的输出过程中是否能正确运用

不是所有买回来的菜,都非要下锅端上桌不可得

做过饭的人都知道,有时候想好要做什么菜,买回来后发现家里少了点什么配料和配菜,只能先搁置,或者换种菜式;

而即使原材料都OK,买回来发现里面夹杂着一些不干净不好的菜,那就得立刻剔除,甚至可能整颗菜都要扔掉。

我之前有段时间想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接地气一些的实践操作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正好有两个关注的公众号都推了一本书,就去下了电子书看。

可是看了几页发现内容好像没有什么新鲜,反而连篇累牍地赘述了很多我早就知道的东西,但是总觉得既然已经看了,不看完好像自己之前都“白看了”,还偏偏这本书并不薄,但我又不怎么感兴趣,于是花了我断断续续一个多礼拜才看完,而看完的那一刻又觉得,现在好像才是真的“白看了”。

我们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输入,输入前和输入过程中都要随时进行筛选和甄别,更重要。

发现不合适的内容就立刻略过和快进,发现这本书这堂课原来根本不是我想要学习的方向,那立刻停止,及时止损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没有没有价值的事情上,只为了追求“我今天又读完了一本书”而已。

囫囵吞枣,没被噎死已经算你命大

现在很多app都设置了各种数据打卡的模式,让我们每完成一节课,读完一本书都能点上“已完成”的图标,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而等到你一个月、一年后来看自己实现了了那么多“已完成”,更是成就感爆棚。

尤其当你打开各种app上都是“我如何一年阅读200本书”这样类似的推送时,虽然这些文章可能分享的是真的有价值的阅读方法,但可能对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这些数字给我们潜移默化传递的焦虑。

于是很多人,包括我,就会沉迷于追求数量绝对值的这种表面成就感之中。

一口气不停吞下那么多东西,没把我们噎死,甚至让我们彻底对学习和阅读失去兴趣,已经算我们幸运了。

很多的焦虑,不是来自于外界的施压,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其实是对我们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动力,但与其总是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做更多”,还不如告诉自己“慢慢来,我可以做更好。”

其他网友观点

看了这个问题,我想到网络上面很流行的一句话:学会了所有的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句话完全是个假话。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道理,怎么可能过不好一生呢?过不好这一生,只能说明你的道理没有真正领会,但凡有一句有道理的话语听到心里去,落实到你的日常行动里面去,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别人不说,就拿我自己来讲,很多年前我读养生的书,看到一位著名的养生大师说了很多养生的原理和做法,厚厚的一本书我只记住了八个字,然后我把这八个字落实到了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来。自我感觉,收获非常大。这八个字是:

冷水洗脸,热水泡脚。

够简单吧,够浅显吧。但是你只要真的学会了,落实了,实践了,就会给你的健康带来很大的益处。怎么能说道理没有用呢?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道理听的再多,没有用,最多是增加一点吹牛逼的谈资,说多了人家还觉得你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侃爷,不值得信任。

真正学知识,要把它装到心里去,和你自己原有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成为自己实践中的新本事,新办法,那才是学以致用。

我再说一件事,我是在今日头条的视频栏目里面,看见了樊登的一段演说,介绍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怎么样让自己不要发火,方法就是闭上嘴巴,点头几次。这个法子后来我就尝试过,管用。我就学会啦!今后但凡有情绪激动的时候,闭上嘴,点几次头。接受现实,分析原因,很快就会理智的面对眼前的困难。这不是学到东西了么。顺便感谢一下樊登吧,一分钱不花学会一个制怒的窍门。

再回到提问者的问题,我也常听各种知识讲座,包括得到和樊登,基本上是以免费的为主,偶尔花钱去听一些感兴趣的书。自我感觉很有收获,但凡我听过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粗略的把主要的内容框架给复述出来,如果有人来问我这节课说了什么,我能大致的说出一个梗概或者简介。

所以最后我要给提问者,两个建议,解决这种学习之后感觉没有收获的困惑。

我的建议是四个字:变态,变法。

变态,就是改变以前听书听课程的态度。感觉没有收获,绝对是你的态度有问题。上学的时候,同样一个班级,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有的成了学霸,有的成了学渣,难道都是天资的问题么?上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全神贯注听讲,听到关键处困难出还要记笔记,下课还要问老师,复习笔记。这样的孩子能学不好吗?有的学生三心二意,老师说啥不知道,外面飞过一只鸟马上就被余光捕捉到。老师在上面演算公式,他在下面画关云长,偶尔团一个纸团砸前面女生。这样的孩子,智商200也不灵啊,心没进去呢。

拿大部分听课的人来说,上班路上塞着耳塞,过一个马路,买一份早点,地铁上挤来挤去,耳朵里面听着精品课程,这不特么的鬼扯么?一份心思拆成十份来用,当自己是爱因斯坦么。你这要是有收获才是见了鬼呢。

不是花了时间才能学到东西的,还得花心思不是?

态度专注,这是第一。

变法,就是改变你学习课程的方法。

这个和变态是一脉相承的,态度认真了,你就不会把课程当做耳旁风去听。课程的缘起,里面的重点,结尾的结论,这三个方面的东西能够记住,那就算不错了。如果手头有记录工具,再写下一点提纲,心得,那就更加完美。我看过一些同学,把老师上完的课程,自己做了相当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者知识框架图,看完之后一目了然。从听课程,到自己总结成框架结构,这就是一个知识的输入,理解再输出的过程。有了这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至少在概念层面上,这个课程你就算是掌握了。课程掌握了,再纳入到你的日常实践中,一点一点领会贯通,最后才算是把这门课程学以致用,学到手。

把学习课程当流行歌曲听,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总结一下:认为自己学习课程没有用,肯定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问题。想要解决,也只有从改变态度和改变方法两个角度入手,舍此之外,别无他法。